培养和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市委党校第19期“相约星期二”青年沙龙走进荣成市寻山街道 |
||||
|
||||
12月10日,市委党校组织5名青年沙龙的教职工走进寻山街道寻山所村,与来自寻山街道的5名青年干部和市委党校近两年入职并到村任职锻炼的2名选调生,以“培养和提升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为主题共同举办第19期“相约星期二”青年沙龙。参加活动的青年干部们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日常思考,聚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从多角度开展热烈深入的探讨交流,取得良好效果。副校长王肖杰出席活动并作点评指导。 沙龙活动开始前,寻山所村支部书记席学福同志带领市委党校的教职工参观了村里的暖心食堂、志愿学堂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场所和载体,全面介绍了该村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村居治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加深了青年教职工对基层治理的理解和感悟,为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开拓了思路。副校长王肖杰勉励2位青年选调生,一定要珍惜在基层学习锻炼的机会,深入全面学习身边镇村干部的工作艺术和工作智慧,努力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为实现自身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积蓄青春力量。 精选发言 于坤隆: 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服务意识是指公职人员想不想办事,是个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服务能力则是关系能不能办成事办好事。服务意识较强的人能够督促自己自觉增强综合素质以便更好提供服务,服务能力较强的人则能在服务过程中更好帮助群众解决诉求,在帮助别人过程中获得认同感、成就感,通过正反馈,实现良性循环。 王佳静: 增强服务意识,需换位思考,基层工作人员应摒弃固有思维,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声音,面对群众难题,主动站在其角度思考,以灵活机动的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同时,要秉持主动工作的态度,积极融入群众,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民声民意,用实际行动搭建与群众的连心桥,践行群众路线,确保服务工作贴近民心、满足民需,共同书写服务群众的新篇章,让服务更贴心、更高效。 张伊格: 在服务学员上,课程内容紧密贴合需求,紧跟经济学前沿动态。于党校工作中,积极参与课程体系建设,与同事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增强课程系统性与科研实力。面向社会,主动走进社区企业,解读经济政策;参与社会调研,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担当,不断提升服务效能,为学员成长、党校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张 杰: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更多需要的是责任意识,尽责即尽职。服务意识之外,服务能力同样关键,它基于业务能力,唯有业务精湛,方能妥善解决问题。如发展党员,需精通流程,指导规范;组织活动,需考量党员需求,激发积极性。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也需培养管理意识,避免主次不分,要在服务中融入管理,管理中体现服务,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实现服务与管理的良性互动。 王 云: 一是服务意识主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时代背景的不同,加上机关化、行政化影响,导致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天然疏离。服务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靠组织教育,一方面靠个人实践历练,躬身入局,深入群众,在基层的广阔天地经历思想洗礼和精神淬炼。二是服务能力主要解决“怎么干”的问题。工作中除了各项基本能力之外,在基层还需要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包括站稳群众立场、培养群众思维、善用群众语言、巧用群众工作方法。 李卫波: 结合自身经历交流三个问题:一是服务意识主要产生于角色定位、情感共情和换位思考。二是服务能力的界定要在角色定位的前提下,针对具体的服务对象确定服务能力的内涵。比如,基层公务员的服务对象是基层群众,那么群众工作能力在衡量服务能力的评价体系中就会占据较大权重。三是青年干部要做好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的融合统一。在自身本职工作中锤炼过硬工作素养,同时提升站位,努力以自身本职工作服务好本单位乃至本区域整体工作高质量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